7月7日,阿斯利康肺癌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吉林省癌症中心主任、吉林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临床研究一体化诊疗中心主任程颖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宝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学科主任刘基巍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于雁教授等百余位肺癌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前沿探索展开深入研讨,共话我国肺癌免疫治疗的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命题之一。PD-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已在国内临床使用数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如何推进肺癌免疫治疗的质量控制工作,让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获益,也已成为临床专家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肺癌位居我国癌症疾病负担首位。据统计,仅2020年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就超82万人,因肺癌死亡人数超71万,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23.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我国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表示:“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而肺癌的年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建议45岁以上人群以及肺癌高危人群尽早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早筛。”
除早筛早治外,新兴的免疫疗法也为肺癌患者带来延长生存的曙光。PD-1/PD-L1这类免疫药物的机制主要是阻断PD-1与PD-L1 之间的结合,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即局部晚期), 也就是说每年新确诊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有23万,而绝大部分ⅢB期和ⅢC期的患者不可切除。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同步放化疗是这部分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5年生存率不足两成。
而免疫治疗的出现则突破了放化疗的单一选择,为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于金明教授表示:“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使用免疫治疗能获得持续而稳定的生存期获益。甚至也有了患者在使用后总生存期(OS)的相关数据,部分患者能跨越五年这一时间界限,实现‘临床治愈’。”
对于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术后复发及肿瘤转移等风险也不容忽视。而随着对免疫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也开始崭露头角。放眼未来,免疫治疗也将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降低肺癌早期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增加治愈希望。
仅占全部肺癌患者数15%的小细胞肺癌是一个典型“癌小鬼大”的癌种,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约三分之二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即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即癌细胞已在整个肺部累及扩散,甚至向其他器官转移。虽然小细胞肺癌对于化疗相对敏感,但短期内极易二次进展,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3%。
而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运用给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已获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突破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长期生存困境,使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中位生存期可以用“年”来计算。
“PD-L1免疫疗法的出现,实现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历史性突破,其长拖尾效能够突破过去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的长生存获益,与单一化疗相比,能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并成为新的标准。”于金明教授补充道。
近年来,我国肺癌治疗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床研究、诊疗创新与新药可及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进展。作为较早涉足肺癌治疗领域的巨头之一,阿斯利康不断加快加大肺癌相关研发工作和临床试验,将国际领先的优质肺癌药物引入中国,从肺癌靶向治疗到免疫疗法,为不同分期、分型的肺癌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加速肺癌向慢病化的转化进程。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